国家队杯赛与俱乐部球队赛事在战术层面的对比
有些球迷或许会认为,从开始集训直至杯赛开始一般来说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况且每年都有几段国际赛周期,还不足够培养战术元素吗?然而,这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大部分国际赛赛期的赛程极为频密,十天内要应付2~3场比赛,加上球员舟车劳顿,所以有很多训练都被迫要以恢复性为主,每次赛期可能只有两至三课训练是以战术为重心。世界杯、美洲杯、欧洲杯前的集训也是,大部分球队都在这期间安排了几场友赛,加上球员在漫长且赛程频密的赛季后已体力透支。所以在这几星期内,始终球员的状态和体能状况才是首要考虑,教练不可能将很多时间放在战术培养上。
2010年及2014年世界杯,夺冠的德国和西班牙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首发阵容中有多名球员都来自同一家俱乐部,这种情况相当有利于球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同一俱乐部的球员可在某些位置上形成一个成熟的配合小组,例如西班牙的中场线(哈维、伊涅斯塔、布斯克茨)、德国的右路主轴。这两个例子可以反映战术元素对于球队成败的重要性。
【个人能力与死球】
但对于一般球队而言,在战术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球员的个人能力与死球处理在国际杯赛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性。这一现象是理所当然的,当沟通和合作能力有限时,球员之间要凭配合和组织来创造或阻止攻势就相对困难。于是,球队就唯有利用较简单或者说牵涉较少战术元素的方法达成目标,例如依靠某些球员的个人突破,或两三名球员之间的小组配合。所以,若一支球队的平均素质平平无奇,但却拥有一两位特别出众的球员,相比起一支平均素质较高,却存在队员之间配合默契度较低情况的球队,在国家队杯赛的客观环境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在历届的国际杯赛中,在两三名世界级球员优秀的表现带领下杀出重围的球队,实在比比皆是。
至于死球的情况也相类似,从过往几届世界杯的数据反映,平均约22%的进球来自死球,比重很高。在同年(2018、2014和2010年)举行的欧冠,只有不到10%的进球来自死球,而且这一比较也是建基于场均进球数字相约的前提下。由此可见,死球的处理在国际杯赛中尤其重要,可能是很多赛事胜负的分水岭所在。不同于运动战,死球属于“标准化”的情况(Standardized Situations),复杂性和变化相对较低,意味着球员可更容易在这些情况中产生一致的认知,因此,某些教练会比平时更注重死球战术,务求在紧绌的训练时间获取最大的成果。
【以防守为重的战术部署及中场组合】
世界杯、欧洲杯、美洲杯等比赛的另一要点,在于多数球队都会采取较保守的战术部署,令比赛的节奏比较缓慢。当然,淘汰赛赛制是主因之一,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另外,球员的体能状况也是另一考虑。经历一个漫长的赛季后,球员经已苟延残喘,未必每位球员的状况都能适应强度太高、太进取的踢法,过分疲劳很容易造成各种伤病。除此之外,以防守为重的踢法也与战术元素有关。上面提过,基于球员的体能状况和备战安排,其实国家队教练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自己的战术体系。这一过程主要涵盖四个阶段:控球在脚、无球在脚、转攻为守、转守为攻。对于国家队教练来说,难题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究竟应将注意力和时间集中在哪一方面。这种情况下,一般教练都会以防守为先,然后才进一步发展其他方面。以防守为根基,可有效巩固球队的稳定性和信心,主要是在心理上打下基础,因人的心理有“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本性。而且,防守的战术元素相对上较容易吸收和实行,因防守一方往往都是被动的角色。主要是以上的三个原因,令大部分球队都偏向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战术部署。
参考过往几届世界杯由FIFA公布的技术报告,在技战术分析的一栏,都说明防守的组织、纪律和紧密性是战术上最重要的范畴,也是成功球队的关键。而从数据上看,有接近50%的世界杯进球在比赛的60分钟后发生,也很可能与球队在初段稳打稳扎有关,直至体力下降或求胜心切的比赛末段才增强攻击力。从这种现象其实可对球队的调兵遣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论。在以防守为前提,要求稳打稳扎的战术体系下,很多成绩较突出的球队阵中都有不少踢法较体力化和防守能力不俗的球员,尤其是在中场中路的位置。以下是由2002年世界杯起,能打进决赛队伍的中场组合:
2002:巴西:吉尔伯托·席尔瓦、克莱伯森 ; 德国:哈曼、施耐德、巴拉克(决赛缺阵)
2006:意大利:加图索、皮尔洛; 法国:马克莱莱、维埃拉
2010:西班牙:哈维·阿隆索、布斯克茨; 荷兰:德容、范博梅尔
2014:德国:赫迪拉、施魏因施泰格; 阿根廷:马斯切拉诺、比格利亚、佩雷斯
2018:法国:坎特、博格巴;克罗地亚:拉基蒂奇、莫德里奇
虽说不上是定律,但可见大部分夺得佳绩的球队,或多或少有一些能力较强的防守型中场在阵。
【板凳深度重要吗?】
经常听到关于板凳深度的讨论,如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这些劲旅,有足够的人才组成两三套有实力的阵容。当然,这种说法是可以反映该国家优良的青训系统以及成熟的国内联赛环境,但如果要与该队的实力挂钩,就似乎不完全合理。俱乐部球队的赛事中,赛季横跨大半年,要应对差不多四五十场比赛。面对伤员,状态不佳等问题,球队在一个赛季通常都要用到超过20名球员。相反,在世界杯,除非受伤患问题困扰,或者是表现欠佳,否则大部分国家队在比赛过程中都不轻易对首发阵容作出调动。
首先,因国际杯赛是一个在短时间进行的淘汰赛。在一个月内,球队需要应对七场比赛,而且每场比赛都是非胜不可,所以根本没有轮换的需要和空间。其次,突然对阵容作出变动,球员都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和磨合。但在赛事开打后,球队每隔几天就要踢一场比赛,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再者,长居板凳的替补球员的状态问题也是一个未知数。基于以上理由,其实在23人大名单中,通常只有15-16名球员会出战大部分比赛,对球队场上的表现有贡献。其余7-8名球员可说是“无关紧要”。过往几届世界杯的决赛参赛队伍中,经历七场比赛后,每队平均有6-7 名球员的上阵时间少于20分钟。连能够打到决赛队伍都有这个情况,更何况是其他更早出局的球队。所以,在评价各队伍的实力时,不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15-16名主力身上,板凳的重要性大致可以集中在那4-5名替补身上,其他替补对稳定军心或提供经验等幕后工作则会有更大的贡献。
【总结】
每届国际杯赛都会有不同的战术趋势和特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客观环境往往会对情况形成不少的限制。而上文讨论过的几个特点,似乎就是国际杯赛的客观环境所致的关键因素。
本文作者:大渣足球思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